“小胖墩”越来越多,家长怎么办?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显示,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%,6-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%,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%。肥胖率不断攀升、“小胖墩”现象日益普遍。
儿童期肥胖不但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,降低运动和学习能力,还会增加成年后患肥胖、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,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负担。
对症下药是关键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九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、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陆颖理认为,青少年儿童肥胖的发生受先天和后天多重因素影响,其中遗传因素在肥胖发生中占40%—70%,而生命早期的营养摄入、膳食结构、生活习惯等也是重要因素。
当下,青少年儿童膳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,过度摄入高热量、高脂肪的食物,大量饮用含糖饮料,导致热量摄入超过日常所需。从生活方式来看,现在不少青少年缺乏运动,看电视和玩手机取代了体力锻炼,降低了身体代谢率。此外,研究表明睡眠时间缩短也助长肥胖发生。
透过肥胖成因可以看到,行为和环境因素是防治重点。在学校层面,可以从加强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、营养教育和改善校餐质量上入手。在家长层面,要鼓励孩子多运动、减少花在屏幕前的时间。定期体检,才能及早发现超重肥胖问题,以便采取有效干预措施。
强化健康管理
中华健康管理博士联盟副秘书长、主任医师谢朝辉表示,超重肥胖已成为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。正因如此,有必要将青少年儿童肥胖纳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,采取针对性举措。
具体来说,要坚持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,落实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的疾病防控策略,提出个性化和全方位的青少年儿童健康管理计划。在这一过程中,发挥健康管理专家作用,与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是关键。比如营养师对饮食进行指导,给出改进建议;体适能教练对运动进行指导,提供适合青少年儿童的运动方式;全科医生负责对随访儿童进行数据记录并对比前后差异,与家长沟通协助找出肥胖原因,改进生活方式、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等等。
青少年儿童健康管理最终目的是改善和促进青少年儿童整体健康。只有在青少年儿童生活、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,强化健康理念、健康习惯,才能守护好祖国花朵的未来。
“52110”法则
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介绍,针对儿童肥胖,可以采用“52110”行为目标管理模式:“5”指每天吃5个成人拳头大小的蔬菜和水果;“2”指每天看电视、使用电脑、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不超2小时;第一个“1”指每天应该进行1个小时以上中等或高等强度运动;第二个“1”指每天吃1份肉。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手掌心(不包括手指)大小及厚度的肉。如果平时运动量较大(每天运动一小时或以上),可适量多吃;“0”指不喝含糖饮料。